购物车(0)

中国饲料养殖生产形势及未来展望

   日期:2015-12-08     浏览:423    评论:0    
核心提示:  中国的饲料养殖市场,它在中国消费占有较高的话语权,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总需求的占比过半,也因为饲料玉米消费的数据,和最近几年中

  中国的饲料养殖市场,它在中国消费占有较高的话语权,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总需求的占比过半,也因为饲料玉米消费的数据,和最近几年中国玉米的总需求数据,在整体趋势上,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拟合度。这是我们对中国玉米消费情况连续几年的判断和总结。可以看到,中国的饲用玉米消费数据在2000年-2007年相对平稳,从2008开始持续增长,2010年的时候保持了增长的趋势,但增速略有放缓,直到2012达到阶段性峰值。2013年之后连续两年下降。这是一个从正增长、到缓增长、到滞涨,再到负增长的过程。而在15/16年度内,这个消费的数据是增长还是继续下降?这是我们今天想探讨的问题。最近一两年内,饲料养殖行业形势,市场有目共睹。尤其是饲料养殖行业和它的上游一样,面临着价格和结构的双向调整。所以我们对于饲料行业的疑问,也比较多。我们在梳理这一年的行情之前,先想到一些问题。比如,生产成本从高到底,谁是真正的赢家?存栏数据创七年来最低,要不要补栏?大量进口替代谷物涌进,是新常态还是维持变量身份?行业转型、产能清理,这场大浪淘沙现在有没有结束,而现在的市场结构如何?等等这些问题,和这个行业未来的走向密切相关。


  我们要说的大环境,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现在运行的经济层面。当经济增速下滑,居民收入水平增速减缓的时候,市场对于蛋白,对于猪肉的需求也会下降。根据行业的观察,经济增速会影响猪肉需求的路径在于餐饮消费,几乎可以说,除了股市之外,餐饮消费也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收入减少,居民会减少外出用餐,因为外出用餐往往对肉类的需求都比较大,浪费也要比家庭内部更多。另外就是在2012年12月份出台的“八项规定”,也是猪肉需求不旺盛的一个原因。八项规定是2012年12月4日推出的,有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餐费收入增速只有2.3%,比2012年大幅下降。2014年的餐饮消费数据同比增长到9.7%,但是行业景气仍不容乐观。原先依附于公款消费的高端餐饮业的消费群体大量流失,利润直线下滑,高端餐饮全行业面临洗牌。另外和经济层面相关的方向,是当宏观经济继续下滑,现在许多饲料企业贷款、融资的局面非常难。宏观经济下滑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效益的下降,利润的亏损,直至资金链的断裂,饲料企业倒闭的速度很快。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城镇化进程的放缓,消费增长的高峰期告一段落。


  大环境之后,我想再简要谈谈原料。首先主要是针对玉米。通过大数据,对这一年来,将我们网站内客户搜索和问询的高频词汇,进行的提炼和总结。如此高频的出现,必然有其中的原因。显然,这些提炼,不足以说明过去这一年,玉米市场发生的所有事件,但这几件主要的课题,其中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度,并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市场量价关系。我们挑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说,进出口新政,主要针对两个方向,一个是,2014年12月31日,《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发布。一个是2015年8月6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的公告,决定将大麦、高粱、木薯和玉米酒糟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这是变相缩窄中国进口窗口,为进一步提速国内玉米去库存化而出。这是一个明松实紧的进口调控。所以进出口未来的前景,市场一直拿捏不定。另外,土地流转和确权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是目前国家正在推行的农业改革。这个话题,其实前几天就集中体现了一次热度。就是针对农业部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可清退的玉米种植面积。在当前市场,玉米供求失衡的状况最严重。严重到需要动用库存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的程度。消化库存,国家是攘外安内并举的立体的调控思路。而这,也为未来中国玉米推行去库存化的政策,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2015年1月1日,“史上最严环保法”正式颁布实施,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禁养区”“限养区”。由于环保监管愈来愈严,不少猪舍被要求强制拆除。环保法是个双向的门槛,它不仅仅把环保要求不达标的企业,清退了出去,而且,由于环保治理将推高养殖成本,所以也将很多中小养殖场挡在了门外。当然其实今年所有话题的热度,抵不过对新临储政策出台时的搜索。应该说,今年,关于临储收购政策会调整的消息,从5月份开始发酵,以传闻形式出现,到8月之后越演越烈,在期现货市场都引起了较大的风波。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行情,就是临储一出,东北降价,华北埋单,西北丰产,很多的饲料企业的库存,在新粮上市的时间点之所以仅维持了采购需求,而非囤货、备货的需求,我想这个可以作为解释之一。


  通过对上述搜索简要的提炼,不难发现,现行的很多的政策,它的跨度很长,尤其有些是持续到跨度到新粮食年度的。所以大胆的判断,中国的原料以及上下游市场,在新粮食年度依旧是色彩浓重的“政策市”。这个信号,也是说,在要判断的中国玉米市场,在至少一年以内,依然可以将政策调整的导向,为首要考量方向。而这个判断,对饲料企业,尤其是采购环节来说,十分的重要。


  除了玉米之外,我们关注到替代的情况。今年讲到替代,作为用粮企业来说,一个是价格的剪刀差,另外就是高粱和大麦进口不受配额限制,同时也不是转基因作物,更容易通过中国的进口报检流程。在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等地,高粱和大麦被用来生产饲料。这里面也包括,DDGS。不过,这个情况,目前有所改善。10月份新玉米上市开始,玉米价格大幅下挫,而且今年华北玉米品质好于历年也让饲料企业重新调整了用粮的思路。所以目前,只有华北一些规模企业仅在鸭料中使用进口高粱等谷物,这是执行前期的合同。其他的替代使用,已经变得非常谨慎。另外,2015年10月传闻中国可能第二次发起美国DDGS


  的反倾销调查,也令市场十分紧张。所以单从替代情况来看,玉米被DDGS、大麦、高粱替代的情况将有所好转。豆粕国内的豆粕需求主要是饲用,其中猪料用得最多,今年以来,豆粕价格跌多涨少,较多的饲料厂也对饲料配方做出了修改。也就是说在豆粕添加比例上调使得其用量大增。同时降低杂粕添加比例,我们也曾经了解到的,比如华南地区为例,禽料为降低配方成本,常添加5%-8%的杂粕,目前杂粕已经完全被豆粕所替代。水产料中的替代更加明显,甚至有的企业已不再使用菜粕。


  这是一份我们统计的2015年1-10月份国内饲料企业各类型库存情况对比。回看今年饲料企业的库存水平,可以肯定的是,整体较去年是偏低的。今年企业采购有个特点,就是原料一直有,就是不敢采。当然去年有个特殊的行情背景,企业库存偏高,源自去年运补的支撑。但相比之下,今年库存偏低,既有战略上的调整,也有企业采购战术上的配合。


  从供应的时间轴来看,从年初的一次性政策粮源投放的心理影响的传导,到3月份开始持续增加的进口谷物的替代增量,到4、5月份启动的移库和进口的拍卖,再到7月份开始春玉米、9月份的华北玉米和10月份的西北的无缝对接,同时,还伴随着至始至终让人担心的消费增幅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看到除大型集团企业及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在产区建库及预签合同之外,多数企业选择保证正常所需、不做大量库存。更多的企业以销定产,按需采购。


  接下来是一组对行业数据的观察,首先是价格方面。从趋势上看,国内生猪价格自3月中旬开始上涨,中间几乎未经历调整,持续上涨到8月上旬,涨幅达到50%以上,之后进入持续调整行情。这段比较久违的涨价过程,起点是3月因配种母猪少及产仔数量少,加上冬季腹泻的原因,导致仔猪相对稀少,价格上涨。到6月末,正逢仔猪补栏时期,养殖户补栏热情高涨,使得仔猪需求空前,仔猪价格也随生猪价格涨速加快,尤其是到7月,出现生猪价格和仔猪同时飞涨的现象,7-8月份仔猪上涨速度加快,我们研究员和很多同行当时也戏称,有些地方几乎是一猪难求。比较有意思的是,生猪价格过高,消费者就比较关注了。以至于迫使商务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出来向大众解析,说猪价修复性生长,补偿性上涨,是对以前亏损的补偿。但为了避免猪价上涨过快引发的对经济层面的担忧。后来陆续有地方抛储消息传来,河北的保定,张家口还有南方等地均出现过政府放储小批量的冻猪肉的消息。这里面还包括中秋及国庆双节前公开抛售10.2万吨冻储备猪肉。所以到了9月中旬及10月中旬有过两次快速大幅下跌的行情。


  不过因为8月份补栏,从时间节点看,依旧能赶上年末旺季行情,导致仔猪价格回落时间落后于生猪价格回落时间一个月以上。而在经历9月中旬猪价大跌之后,担忧和恐慌情绪再度抬头,且9月末补栏,出栏时需求旺季基本已过,仔猪价格开始出现明显回落。


  白条猪一季度的生猪市场行情按大方向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分,以3月18日媒体曝光“金锣黑蹄猪”事件为分界点,前半部分弱势整理,后半部分回暖明显。业内言论称,“金锣黑蹄猪”事件之后,生猪供应全程的检验检疫环节明显趋向严格,限制了部分不合格肉类流入市场,屠宰企业收购难度亦有增加。此次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在本已存栏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又进一步限制了供应端,成为了此次生猪价格回暖的导火索。随后,清明、五一等节日相伴而来,加上养殖户压栏惜售亦表现明显,进一步奠定了上涨行情。直到进入到第三季度,生猪市场在“缓慢冲高之后、因终端消费难以形成有力支撑,呈现高点回落的走势。鸡肉与鸡蛋作为蛋白产品,它的消费环境其实和生猪是一样。但不同的是,禽蛋产品,尤其是鸡蛋的行情触发比较短。而且产能大部分时间是供大于求。我们看,禽蛋的行情始于消费乏力和供大于求的供给,白条鸡价格较鸡蛋抗跌性更强,因市场上淘汰鸡价格较为坚挺、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较低水平,对白条鸡价格构成支撑。从上半年的走势上看,由于供需失衡的压制,禽蛋产品的价格在上半年表现一直是不温不火,直到在生猪价格坚挺走势的带动下,得到了共振,价格拉升现象十分明显。同样直到9月,行情急转直下,禽蛋价格几乎在相同时间点上双双步入下行通道。从曲线上对应到行情上看,鸡蛋在8月则有独属的提振动能,即各大学校开学前的备库需求。突涨的需求及养殖户出栏心态的转变,使得8月份的鸡蛋价格走势几近直线上涨,阶段性行情表现十分明显。但到了9月份,下游企业备库活动结束,同时猪价亦在此时步入下行。从基本面分析,消费的疲软当然是主要原因,但禽蛋市场存栏格局宽松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这是存栏的结构图。总结的话,就是全年去产能。从趋势图上能够看得出来,这是一场从2013年1月开始,到2015年上半年才结束的去产能过程。而且由于之前产能扩张的幅度比较大,但成本居高不下,再叠加了需求的下降。所以这个去产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伴随着全行业的亏损。近乎垂直的这条趋势,我们看到2014年10月到2015年2月,为生猪和能繁母猪淘汰加速的时期。当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到历史低点时,应该是意味着一个旧周期的结束和一个新周期的开始。刚才看到,猪价持续上涨,刺激补栏需求,母猪从5月补栏开始增加,价格出现上涨,这部分母猪陆续形成产能。将逐步从生猪存栏的增长上反映出来。但是因为经历过如此大的调整之后,基数毕竟有限,所以,这个恢复没有很快的体现出来。需要一定的周期,存栏量企稳至饲用原料增加需要一定的转导时间。所以我们看到最新公布的10月份的存栏数据增幅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屠宰企业这是一个处在养殖和消费中间环节,所以和上下游的交锋比较多。今年猪价上涨,对屠宰厂来说,好日子不多。成本过高,开工率不足,导致利润下降,且7月份猪价上涨速度加快,部分屠宰厂出现收购生猪亏损的现象,收的越多,亏的越多,反过来,屠宰厂下调收购量,压价,导致8月初猪价出现调整走势。可以这么说,近两个月以来,猪价持续调整,其中屠宰厂压价逼量也对猪价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中国饲料加工行业在最近几年的竞争也是非常的充分:实际上,每年有上千家的饲料企业在死亡。近5年的时间,申请破产的企业越来越多,饲料企业从以前的13000家减少到了现在的7000家,这种消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倒闭了,另一种是兼并、重组。不管是兼并,还是被兼并。企业转型都迫在眉睫。有些企业选择向上游转型,做饲料原料;有的企业向下游转型,做养殖场;不能否认的是规模化养殖是中国肉猪养殖行业的一个趋势。随着规模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生猪养殖成本有了系统的下降。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占比在42%左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比例可能更高,预计在60%上下。


  同时饲料生产布局也在各自发生变化。近两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爆发破产潮,对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的猪价打压较为严重,受到经济发展放缓的打压,环保要求,需求低于预期,也低于往年。再加上高价抑制需求,替代品及进口增多,导致需求持续疲软。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变化观察如果说,成本亏损对产能调整在东北较为明显,而环保和需求下降在南方等地的产能调整就更加突出。所以相比之下,源自成本降价带给企业利润的修复,比需求复苏更加迅速和直接。另外国家现在也鼓励产业的区域布局从东部向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转移。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在粮食主产区,比如,东北会兴建起一批颇具实力和资源的饲料企业。进行就地转化。


  下面我们看一下全国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综合情况。从目前的数据看,由规模猪场与散户退出带来在猪料市场的直观反映便是浓缩料呈减少趋势,配合料的增速则明显快于预混料。应当说,浓缩料逐渐萎缩已经是行业共识,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自配料转配合料的速度也随之会加快。这说明产品结构也是仍处于一个深度调整期。根据最新看到的饲料产量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饲料产量其实是有所下降,结合今年行业的特点,其实这也是对大量去产能的另外一种投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统计数据显示不少企业的效益则保持了正增长。国内玉米价格始终低迷对成本的缓解,同时,采用进口谷物替代,也对成本有一定的降低。


  我们将饲料养殖业,无论如何都避不开一个话题,就是猪粮比。尤其今年这个指标,出现了一次新的调整。实际上政府开始调控猪价可以追溯到2007年。虽然当时并未出台具体的猪价调控预案,但开始发布并执行的母猪补贴等补贴政策。实际上是从刺激生产的源头也就是母猪的存栏来调控猪价,补贴政策激励养猪人扩大规模,从而增加后期供应,避免出现供应短缺导致的过度上涨。所以在母猪补贴政策实施两年当中,产能开始了一次集中的爆发,并导致猪价2008年4月份开始的大幅下跌而逼近成本线,进入亏损。基于此,2009年1月,发改委联合六部首次出台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这个”预防下调“之后,又是一轮新的所谓的猪周期。而从刚才存栏的历史数据中也看到,2010年,整体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也经历了一次下降。并导致2011年全国猪价大涨,这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样2012年5月,发改委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我们看到,标题措施的变化,所以这个议案提出了既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也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上涨,对猪价进行预警和调控。一直到了今年,尤其新粮食年度的9月份,原料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且玉米下跌速度大于猪价下的速度,造成猪粮比价迅速提升,短时间内便触及”过度上涨“预警线。在这个背景下,出台了新预案。


  我们看,这次预案,调整了全国平均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设置。增设的安全区间,其实是增加了市场和国家反应的弹性空间。此外,新预案还完善了响应机制设置,适当提高了储备吞吐措施启动门槛,当猪粮比价进入蓝色预警区域时,不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或收储措施,进入黄色预警区域一段时间后,才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或收储措施。而在猪粮比价进入红色区域时,应对猪价过低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最高可增加至25万吨。收储力度之强也表明政府调控能力更强。所以,这次比价的调整,既是从单向调控到双向调控;也是从微观调控到宏观调控。降低国家干预猪价的频度,使生猪市场更为市场化。


  我们看一下进口的变化。2008年开始,中国由猪肉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11—2014年间,进口猪肉比例占我国猪肉产量维持在0.8%—1.5%之间,虽然对外依存度还比较小,但是进口猪肉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国内猪肉。比如今年据统计局报告2015年1—9月份进口猪肉已超过51万吨,而去年全年才进口54万吨。今年还有一个比较重点关注的事件,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启动,欧美肉类直接进入中原大地,可以迅速辐射中部地区,降低了从沿海港口入境的物流成本,进口肉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除了同一品种之间的替代,跨品种之间的替代也很突出。考虑到猪肉仍然是饲料行业争夺的主要战场。中国猪肉的消费量未来只能适度地下降。


  展望的部分,首先我们有一个判断的基本前提。第一个是经济的层面,中国现在经济的发展,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从短期观察,我们仍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状况。但是整体来讲,未来经济的发展还是有很多新的题材和热点。前景和目标是好的。第二个我们需要关注,是在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完毕,指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方向。作为食品产业链的最上游,其中有众多的内容与饲料行业相关。在这个会议上,我们看到未来肉类生产产量达到9220万吨,年均增加85万吨;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比重封闭达到52%,比现在提高10个百分点


  ;蛋类产量达到3050万吨、年均增加26万吨;奶类产量达到4080万吨,4年均增长40万吨;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比重封闭达到60%,比现在提高15个百分点。在这个主基调之下,不论是猪肉产量,还是饲料产量,在方向上也都保持一个中等偏上的增速。另外,镰刀弯的指导意见。如果从原料看镰刀弯的政策,是看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未来播种面积减少带来的产量变化。但这些条件的玉米面积做什么呢。从镰刀弯给出的调整的主攻方向看,草食畜牧业发展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新划分区域化布局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行业转型和结构升级,被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基因已经融入各行各业,特别是近两年的畜牧饲料行业。同样,资本化的运作已经成为所有上市公司争夺整个市场资源的最根本的途径。而这些掌握了开阔思路,并灵活运用各种资源的企业和领头人,成为推动、引导整个饲料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们另外的观察,是产能的萎缩,大于需求的萎缩。其实也是另一种供小于求。目前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的基数一直在最低值附近徘徊,既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我们都很肯定的是中国市场对于猪肉的需求仍然是比较稳定的,这个需求,即便会受到一些冲击,也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阶段性影响因素上看,反弹仍受到经济、进口和需求的制约。一方面,成本端的改善,会带来业绩的弹性,较好的养殖利润仍将维持,这会进一步刺激生猪养殖产业产能的扩张。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明年饲料玉米用粮做了一个相对保守的增幅预估的判断,大概是在4%左右。这个增幅也回到了我们在课件的开始的疑问,我们预计2015./16年度的饲料消费玉米用粮在1.17亿吨左右。(玉米世界)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饲料机械预加工公众平台广告预定公众号供求信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