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昆虫蛋白在饲料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8169万吨,进口鱼粉102.54万吨,均占我国大豆、鱼粉总用量的80%以上。国内以大豆和鱼粉为主的蛋白质原料严重缺乏,业内人士认为,新型的动物源性蛋白——昆虫蛋白有助于解决我国蛋白资源的短缺。
昆虫蛋白质优市场前景大
昆虫具有种类多、繁殖周期短、繁殖速度快、食性广泛且食物转化率高、饲养成本低、饲养空间小等特点,成为将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的上好材料。有研究表明,昆虫体内蛋白质含量高,可达其干重的50%-82%。常见的干物质基础昆虫有黑水虻、黄粉虫、蝗虫、蚕蛹、蝇蛆等。其中,蚕蛹、黄粉虫、蝇蛆在畜禽及水产养殖中应用多。
“未来是个方向”,华南农业大学冯定远教授认为,相比于植物蛋白,昆虫蛋白氨基酸的组成比例更合理,能提高利用率,在昆虫的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未知生长因子和生物活性肽类物质,有利于提高动物的免疫力,促进动物生长。
广东鑫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阳城早在十几年前便研究昆虫蛋白,利用蝇蛆生产动物源蛋白,他表示,“要理解昆虫资源的概念,就是昆虫本身和它的代谢产物,代谢产物甚至比昆虫本身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汕头市养猪协会副会长陈景裕告诉记者,他认为使用昆虫蛋白要考虑产品蛋白质的含量,含量太高容易造成仔猪腹泻,还应该考虑成本,通过做实证实验对比养猪效益。
成本是人们最关心的。陈阳城分析,65%蛋白含量的进口鱼粉价格在12000元/吨左右,而同样蛋白含量的虫肽蛋白8000元/吨,全部替换鱼粉中的蛋白源,即在猪饲料中的添加量约为3%,单从饲料成本上看就能省下4000元/吨,并且还能提高猪的生产效益。他认为,我国2015年猪料产量8350万吨,如果按照昆虫蛋白平均3%的添加量算,在猪料中的市场空间有251万吨,加上水产料就远远不止了,市场前景大。
昆虫难养需把控来源和工艺
昆虫蛋白是很广的范畴,冯定远认为,要看昆虫的来源,具体还要看工艺和营养价值。
陈阳城告诉记者,昆虫的选择有讲究,有些虫子成虫后变成蛹,表面形成硬壳,角质化后利用率降低。有的虫子生长过程中尾部出现黑点,会有臭味,建议添加到鸡饲料中,因为鸡没有嗅觉。但如果是添加在猪中的产品,最好选择其他虫子,比如蝇蛆。
“很多养殖户以为昆虫很容易养,其实不同的厂家生产工艺有区别,养虫子比养猪还难。”
陈阳城表示,控制产品的稳定性需要把控好几个参数,比如温度、酸碱度、氧气度、光照等。如果温度太高,蝇蛆留在转化饲料表面不下去,浪费下层饲料。蝇蛆长到多大放进转化池里也是有要求的,太小放进去成活率低,长太大了放进去,蝇蛆还没吃完饲料就变成蛹了。不同阶段的虫子食用的转化料营养参数也不一样。要控制95%以上的虫子同时达到熟化,而正好转化料也转化完毕,这需要一定的技术。
谨防掺假送检鉴别
目前,只有较少的昆虫蛋白质资源被发掘和研究。有业内人士表示昆虫蛋白生产规模小,加工工艺落后,其饲养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化程度不高,市场不成熟,质量标准、企业标准、卫生标准等规章制度并未制定,暂时处于混乱状态。
令养殖户担心的是昆虫蛋白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问题。据了解,早在2013年1月份,农业部制定的《饲料原料目录》正式实施,该目录将昆虫加工产品(含蚕蛹粉、虫粉等)列入,确认了部分昆虫蛋白的合法性。
陈阳城表示,如果将虫子与外界隔离,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安全也是可以检测的,不能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不能超标。有国家的批文,合格的产品养殖户可以放心使用。
旺大集团副总裁姚继明告诉记者,旺大曾经也用过昆虫蛋白,但是因产品不稳定,很难去鉴定昆虫蛋白含量究竟有多少,可能掺有其他物质,后来放弃了使用。
同样,冯定远也表示,部分厂家宣传的昆虫蛋白可能还掺假有皮革粉、羽毛粉等,蛋白含量高不等于动物源蛋白含量高。养殖户想要鉴别产品的合格性最好是送检,从限制性氨基酸的比例可以判断是某种昆虫蛋白。另外,可以到企业去现场考察,选择真正用虫子加工出来的产品。现在市场上用的比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鉴别经验,养殖户还需尝试,做实证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