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消息,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临储收购政策的暂时退出将对玉米供需结构和市场心态起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政策作出如此大的调整,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首先连年托市收储导致国内粮价大幅升水国际粮价,进口替代品集中涌入国内,导致国产玉米只能流入临储;其次,而进口作物价格过低,导致去库存暗度加大,目前我国临储玉米库存2.4亿吨,面临超期变质风险,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和粮食的变相浪费损耗;再次,托市带动国内玉米价格坚挺,收益好于其他品种,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导致我国作物品种间结构失衡,种植结构亟待调整。玉米政策调整给出信号,未来我国在农产品政策调整方面将给出其他方案或信号。
“市场化”+“补贴”的新机制出台,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分析如下:
首先,所谓“市场化”,就是要市场通过自身的供需关系来调节需求,通俗的讲,就是“你愿意买,我愿意卖”,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效率最大化,寻求供需平衡点。
就玉米而言,要想实现市场化,首先获得需求方认可,就必须要过进口玉米这一关。我国每年进口玉米配额限定在720万吨,但是近两年,对国内冲击最大的却是无配额限制的低价进口高粱和大麦。目前我国玉米较进口玉米完税价偏高500元/吨左右,较进口大麦偏高300元/吨左右,进口量较难抑制,国产玉米价格无法获得市场认可,去库存难度较大。我国饲料和深加工年用量1.6亿吨左右,而我国年产玉米2.2亿吨左右,2015年替代品进口数量高达4500万吨附近,供应明显大于需求,大量玉米涌入临储。所以,从需求角度来讲,实现市场化的现行条件是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堵住进口,那么反映到价格上,主要依据进口成本来反推国内价格,得出合理价位。目前,美国玉米到港完税价格为1480元/吨,回推北方港口价格为1380元/吨,回推产区1280元/吨。只有国内外价差平衡,对于国内企业,才会出现“愿意买”的情况,启动市场自身对国内玉米的调节。
回到供应端,还要考虑农户是否认可“市场化”之下的价格?这也是国家调控政策的重心和难点所在。因为玉米种植范围较广,调控政策将直接涉及农户自身收益。市场化下,农户种植成本,将成为设想粮价底部和政策调控的未来是否加码的主要根据。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方面,化肥、种植等农机价格基本维持稳定,包地费用降幅明显,东北地区包地费降幅为30-40%,玉米种植成本降至1200-1400元/吨。在无临储托底收储的情况下,农户是否继续选择种植,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补贴制度的具体形势,市场人士分析,将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未来种植面积是否发生改变?
分区域来看,华北分玉米和小麦两季种植,小麦继续维持收储保护农民收益,只要玉米销售价格高于种植成本,种植面积就较难出现大面积缩减。根据中国玉米网统计,华北不包地农户种植成本为600-700元/吨,包地种植成本为1000-1200元/吨。东北地区,完成土地流转和传统玉米种植区,农户也多会选择继续种植。玉米收益的下降,或使农户在未来几年,逐渐改变种植意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例将逐渐抬升。
“市场化”+“补贴”机制短期或影响农户的生产投入,主要因我国2.4亿吨以上库存亟待消耗,国家通过轮换、定向等方式去库存,市场价格承压,中间商和用粮企业减少库存,“缓冲环节”库存低,将降低市场粮源周转速度。
此外,美国、巴西、阿根廷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增加,加之雷亚尔贬值等影响,预计国际玉米价格将继续下降,进而对国内价格造成联动影响。而以上问题都是在短期之内无法根本解决。
由此可见,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玉米价格将承受一定压力。由此可见,在高库存背景下,“市场化”+“补贴”的新制度,必然将度我国玉米整体供需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供应端受影响较为明显,而在农村转型尚未完成的阶段,农户在近两年的短期收益,将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补贴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