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
其中,第五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第二十四条首次提出创设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
2000年,国内豆粕期货在大商所挂牌交易,在历时15年中,大商所陆续推出了油脂油料中的大豆、豆油、棕榈油等品种,各个期货品种主力合约价格与国内现货价格保持较高的相关性,许多企业把大商所期货价格作为现货交易的计价基准,以基差定价方式销售其产品,市场功能发挥比较充分。
2013年,大商所理事长刘兴强在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座谈会表示,大连期货市场功能发挥良好,形成的市场价格合理有效,已成为相关品种国内价格形成和参考中心,深刻影响着产业定价模式,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期货价格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一些品种的“大连价格”开始在国际价格形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交易所正在研究畜牧、农产品类的品种,并将积极推进商品期权、商品指数等的研究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
2015年11月,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王凤海在第六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上表示,将在证监会统筹安排下稳步推进豆粕期权上市准备工作,目前豆粕期权上市的准备工作现已基本就绪。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创设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将更加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并推动国内豆粕期权上市进程。
大豆目标价格改革:价补分离,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目标价格”试点的具体方案,既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明确了政府对农业发展所负有的责任。目标价格的形成则完全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有助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有利于恢复国内相关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
经过两年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大豆和棉花价格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标价格实施以来,国内棉花和大豆的内外差价大幅缩窄,也减少了国内政策对价格的直接干预,缓解了国内棉花和大豆库存压力。但也存在一些操作性问题和补贴额度低于农户预期,造成农户种植积极性依然较低,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
中央一号文件第五项第二十二条提出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按照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的原则,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完善吞吐调节机制。
2015年,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15年大豆目标价格为每吨4800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2015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19100元,比去年价格每吨低700元。
其中,2014年中央财政对各省拨付目标价格补贴时与大豆总产挂钩,各省对生产者兑付目标价格补贴时与生产者实际种植面积挂钩。黑龙江省补贴标准为每亩60.50元,吉林省为每亩补贴54元左右,辽宁省鞍山市平均每吨补贴53元。
2015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调整棉花“直补”方式,新疆大部分地区将按交售量对棉农进行补贴。按照这一方案,从今年9月起,中央补贴资金总额的90%将按交售量补给棉农,其余10%,面向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4个南疆地州。
首提大豆等油料生产保护区
面对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农产品种植效益持续下降,农产品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以及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进口替代明显,如何在“双重挤压”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划定大豆、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中央一号文件第二项第十条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制定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
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对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收储政策主要是为保护农民的利益,有助于农产品种植面积稳定,但托市收购政策令农产品内外价差持续扩大,间接造成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令国内农产品竞争力大幅下降。
2014年国内首次提出了大豆和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令大豆和棉花市场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也造成了国内棉花和大豆种植面积的持续下降。据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为655万公顷,较2005年的959.1万公顷,下降31.7%;2015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为340万公顷,较2007年620万公顷,下降45.2%。
2015年国内首次取消菜籽收储政策,由地方企业自主收购,企业挂牌收购价格大幅下降,菜籽种植效益明显下降。据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菜籽种植面积为740万公顷,较2014年的758.8万公顷,下降1.7%;但市场预计,由于种植效益的大幅下降,2016年国内菜籽种植面积下降幅度将高达5%-15%。
总的来看,由于国内大豆、棉花、油料等农产品收储政策取消,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农民种植效益明显下降,播种面积减少趋势明显。同时,由于国内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进口替代明显。如何在“双重挤压”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